8月13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晴空万里,津云新媒体“沿着班列看上合”阿拉木图报道组走进中建六局承建的哈中物流场站项目(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崭新的物流园区与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钢铁丝绸之路”的壮美画卷,这座被誉为“中亚物流标杆”的工程,正在改写着欧亚大陆贸易往来的新历史。
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时,阿拉木图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这个年吞吐量达70万吨的国际枢纽,既延续了古丝绸之路的商贸传统,又以创新技术赋能当代国际贸易。从驼铃声声到汽笛轰鸣,这座枢纽正延续着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以新时代“驼队驿站”的姿态,续写着中国-中亚峰会重要合作成果的建设故事。
哈中物流场站位于阿拉木图市火车二站的南侧,与周边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建筑不同,白色的哈中物流场站让人眼前一亮。中建六局哈中物流场站项目总工兼生产经理代建南告诉记者,该项目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是在拆除既有货场基础上新建的。拆除内容包括8条既有铁路线平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房以及各类既有管道管线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存区、8900平方米的集装箱卡车装卸区、1.7公里的场内道路以及2300平方米的各类配套用房。
“这个项目将成为连接中哈两国的重要纽带。”代建南指着已经投入使用的场站说。作为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合作成果,该场站以西安港中亚班列为主要依托,设计年吞吐量达70万吨,可容纳800列“长安号”班列,将打造成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国际物流枢纽。
在项目现场,场院中堆放的集装箱紧邻正在修建的铁路线,未来还将新建龙门吊车。代建南表示:“这里将实现中国进出口货物在阿拉木图的快速集散分拨,推动西安与阿拉木图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升级,真正实现中哈一带一路两大枢纽城市的双向奔赴。”
从今年3月开工到6月投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建速度”。谈及建设过程,项目团队记忆犹新。
“最难忘的是仓库钢结构网架施工。”代建南回忆道,“整个仓库面积达23400平方米,钢结构重1750吨,按常规需要半年工期,我们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为了抢抓进度,项目部投入了1000余人,是常规施工的3-4倍,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计划精确到小时。
面对单次顶升最大重量228吨、最大跨度80.4米的超危大工程,团队采用BIM模型和整体同步顶升技术,将安装精度控制在3毫米以内。“这相当于在两座高楼之间架设一座钢桥,误差不能超过一粒米的厚度。”代建南形象地比喻道。
标准对接是另一个挑战。“中国的C30混凝土在当地标准中是B25。”代建南介绍说,“我们专门组建了标准转换小组,确保设计施工符合当地规范。”此外,项目还配备了专业翻译团队,解决中哈双方在语言、标准和工作习惯上的差异。
由于项目是在既有场站上新建,整个场站地下遍布各类年代久远的管线,调查和改迁难度极大。部分管线甚至没有完整图纸记录,给施工带来了额外挑战。
作为代表“中国基建”高水平的国家队,中建六局在此次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物资均符合建筑行业最新、最高标准。代建南告诉记者:“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较大的资源组织难度。一些建设物资在当地采购不到,从国内运输加工周期又较长,施工材料和物资组织面临很大挑战。”
此外,场站位置地处地震带附近,施工设计按照抗震设防烈度9度标准执行。针对当地冬季雪量大的特点,设计时也对雪荷载提出了更高要求。888集团官网入口
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标志性项目,哈中物流场站的建设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中哈两国设计、施工、管理团队密切配合,共同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最令人感动的是两国建设者的默契配合。”代建南说,“虽然语言不同,但大家对工程质量的追求是一致的。”
而88天建成的背后,更是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记者采访当天,北半球已经立秋,但阿拉木图的最高气温仍达32摄氏度。中哈双方工作人员在没有空调、仅靠电扇降温的办公环境中忙碌着。午休时间,许多工作人员匆匆吃完提前准备的餐食,或是盒饭,或是泡面,便立即重返工作岗位。
项目的及早投用将极大提升中哈班列的运行效率,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预计将带动阿拉木图及周边地区物流产业升级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门口值班的帕尔哈提师傅,今年58岁,已经在场站上工作5年时间了,看着老场站焕发新貌,他感慨地说:“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现在变化太大了,就像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在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看到一波又一波的客商前来哈中物流场站进行实地考察。据了解,场站内已入驻哈萨克斯坦海关等部门,可提供“一站式”服务。货物从中国西安港出发后,经过场站内的海关监管区即可快速完成清关,“无缝”进入货场、仓库。未来,中国的电子产品、汽车零件、机械设备等都将在这里汇聚,让这里成为欧亚大陆最繁忙的“物资会客厅”。
“这不仅仅是一个物流项目,更是中哈友谊的见证。”代建南表示,“我们期待以这个项目为起点,在中亚地区开展更多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夕阳西下,采访结束时,中哈双方的工作人员依然在会议室热烈讨论着招商引资方案。让场站更快速、更高效地发挥作用,是每一位建设者的最大心愿。
而场站内,中哈代表共同栽植的友谊之树已抽出新枝,这些树苗既是对合作记忆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当钢铁驼队穿梭不息时,这些和平之树将年复一年开花结果,用累累硕果见证“一带一路”的共荣共享。